作為lifelog愛好者,我近年除了有繼續記錄收支(《記帳城市》)、check in日常行程,這年還有認真玩一隻叫《Pikmin Bloom》的步行遊戲。
《Pikmin Bloom》寓步行和日記於娛樂
《Pikmin Bloom》是《Pokemon Go》公司Niantic旗下的另一隻AR遊戲,性質較為casual,主要是以步行數來升級和解任務。但遊戲同時也有lifelog元素——在每日結算步數時,也讓玩家選擇當日心情和加入幾張照片,累積下來就有如一本簡單小日記。
還記得這年上半在做一家不喜歡的公司,我有些日子也會在《Pikmin Bloom》留個哭臉和記一兩句不快事,年尾回看時很快就回顧到這份工作的心路歷程。
(另外也在年頭完全棄了《Pokemon Go》,可能工作不愉快時對作業感重的手遊更能堅定放棄吧... lol)
行程Check in的改變
至於check in行程(就是以往FB很流行的「打卡」),這年終於放棄了Foursquare,轉用Google Maps Timeline。
還記得十幾年前曾愛用Gowalla,但這個app一次大型更新後崩壞,創辦人還在blog諷刺用戶不理性;之後團隊被FB收購後關掉,承諾推出的「匯出用戶資料」功能當然沒影,基本上就是對用戶過橋抽板(只是沒料到這兩年又捲土重來)。
之後我轉投了Foursquare,持續認真check in、post相、創建新地點。十幾年過去,崩壞就說不上;只是近年再沒任何功能更新(甚至「新增地點」這基本功能,在Android機bug了幾個月也沒修...),跟用戶互動的渠道也好像完全荒廢了。很明顯,又是資料庫成熟了就過橋抽板的做法。再加上香港都幾乎沒人在用,完全失去了「社群」的感覺啊(有些小店從來只有我一人在check in...)。
所以近年開始把重心放在Google Maps——Check in需求透過Timeline達成;發掘地點、寫評論等社群功能,其實Maps本身就慢慢齊備了(看得出Google Maps有意向「社群」這方面發展)。香港用戶可能不算多,但活躍度絕對是有的,餐廳評論感覺上也比Open Rice的有參考價值。
而Google Maps的資料庫,雖然管理方式及不上Foursquare甚至昔日的Gowalla(尤其是對重複地點的處理),而且會否有天也過橋抽板,現在當然說不定。但這刻看到自己分享的照片和評論view數持續上升(當然沒有收入的),仍然會有一點點的滿足感呢 lol。
--
說到對lifelog的熱誠,對很多人來說或者難以理解。但我就是喜歡把自己的生活痕跡,以數據的方式記錄和彙整起來;日後要翻查或只是想回顧,都能有系統地尋回某個生活片段。
某程度上,就跟maintain著這個網誌有相同的意義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