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前想後,還是再次買了Oneplus手機,自上次的One後就是5了。
為何會試Oneplus One
記得2年半前,膽粗粗試買Oneplus,當時這個新牌子還只有一個型號。看中的,除了是超高性價比的硬件配置,還有就是挾著CyanogenMod系統之名。
即使明知是內地牌子(只是包裝得很像歐美貨),即使只能網上購買、沒香港維修和代理,也即使是我不大喜歡的5.5"大螢幕,還是冒險上網付錢了。

Oneplus One的優劣
2年半來的使用,Oneplus One其實真的很不錯。系統流暢等不說(因為配置都是旗艦級了),我曾幾次不慎把手機重重摔在石路上,也只是機身崩了些角落,完全沒因此而死機。
唯獨是電量,真的在使用2年後大幅衰退。未知是否因為之前玩了幾個月《Pokemon Go》,大幅加速了充電放電的cycle吧?總之就是過半天就只剩下30%左右電量,不帶「尿袋」外出也不行。
同時還有那個5.5"螢幕,對我來說實在有點太大--單手握機時,常常感到「世上最遠的距離」其實就是我的姆指頭和螢幕的對角...
而Oneplus當初的賣點--輝煌一時的CyanogenMod,都在上年收掉了。
所以前陣子打算換機時,對只出5.5"螢幕和失去了CyanogenMod的Oneplus,我只抱觀望態度。

選擇與取捨
曾經以為小螢幕手機選擇很多,誰知三兩年間,5.5"反而成為了標準。
要5"以下和高性能的,實在屈指可數(除非轉用iPhone或小米手機吧);而要同時兼備高性能和高性價比,就更不存在了...
其實也有比較接近要求的,就是約一年前的高階機HTC 10了--5.2"螢幕和不錯的config,價錢大概在HK$3.5k以下。各方面也有「達標」的感覺。
但,只是「達標」,真的算是誘因嗎?5.2"和5.5"其實又有多大分別(手指始終不夠長)?那0.3"的差距,真的大於其他所有因素嗎?
想到這裡,很容易就回到了「原點」--原來從性價比出發,Oneplus始終都是名列前茅之選。然後,身體就很誠實去下訂了。
後篇 《Oneplus 5初用簡評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