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意間,看了《禮儀師的奏鳴曲》。感覺上並不如有些人所說的,「上了關於生與死的一課」--死,其實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。電影似作煽情,卻又帶點平實而平淡。
電影原名《おくりびと》,簡簡單單只有「送行人」的意思。(港台譯名《禮儀師的奏鳴曲/樂章》略嫌太商業化,太嘩眾取寵。)
故事講述天份不足的大提琴家小林大悟,因樂團解散、夢碎、認命,然後決定返回鄉下老家;再在誤打誤撞下,成了納棺師(禮儀師)。
做死人生意,讓大悟既驚且惡;然而透過與死者以及親屬間的接觸,讓他漸漸對這份工作改觀並有所領悟,也從而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謝謝
戲中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喪禮,卻沒搞什麼花巧,出席者的反應都在意料之中。然而讓我感到有意思的,是親屬在蓋棺前對去者說的那一句「謝謝」。
在香港,喪禮即使沒有呼天搶地,也必定是愁雲慘霧。但電影中的日本喪禮,卻每每看到在世者在傷心之餘,仍不忘要跟去者道謝。
那句「謝謝」,可能是感謝去者曾經對自己有所照顧;亦可能是表示彼此間的恩怨、是非,都拋開了。日常生活中,人與人之間相處不來是平常事;但大概我們都會慶幸家人朋友曾經在自己生命中出現過--曾經有你,因此有我。
過去的是與非,都在那一刻放下了,餘下的就只有不捨。然而我們能做的,或者都只是說句謝謝,然後希望已逝的人,一路好走。
恰到好處
電影另一出色之處,是除了生死和家庭外,也恰到好處地兼顧到很多題材。
一開始是大悟對夢想和現實間的取捨,然後就是他對前景和自身價值的迷惘與堅持。同時其他角色也各有過去,各有際遇,各有人生抉擇;著墨雖然不多,也足以令他們有血有肉。
不過在大悟成為禮儀師後受到白眼一段,卻讓人看得有點怪怪的。接觸死者無疑是厭惡性工作,但為逝去的人盡最後一點尊重和心意,不是一種高尚情操嗎?(大悟妻子看似思想開明、嫁雞隨雞,這方面卻顯得毫不通情,實在有點突兀。)
看完電影,留在心的是那些動人旋律,以及戲中角色的喜與悲,還有就是回到家後很想細心看看家人。真的,看到家人在呼呼大睡的樣子,平凡卻已令人滿足。
其他亂七雜八
- 本木雅弘很cute。應說是本木的大悟,經常傻乎乎卻一派善良的樣子,演釋得很cute(加上廣末涼子還一直在「大ちゃん」「大ちゃん」的叫)
- 久石讓的音樂給電影加了很多很多分
- 其中一段火化儀式,那個浴場阿姨的兒子在一直喊著「母ちゃん」,很感人(一個大男人哭著在喊「母ちゃん」,看得人特別心酸)
- 由電影中段起已經忍不住淚水,哭到播字幕... lo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