趕在落畫前,入場支持了《導火新聞線》。
作為我最愛的HKTV「神劇」,個人其實對電影版沒什麼期望--能超越原作的續集/外傳,你看過多少?還要這是一部看來屬小本製作的電影。
成功承接電視版
在這個前提下,《導》片卻完全沒令人失望。它承接了電視版的劇情,也承接了其風格,繼續道出一些社會悲歌。
故事講述吳孟達飾演的電視台員工「智叔」,多年前女兒遇害,兇手卻因財洪勢大和法律漏洞,一直逍遙法外。智叔一介星斗市民,無從伸冤;他只有絕食、靜坐,作和平抗爭,卻沒得到任何迴響。諷刺的是,兇手一天被邀出席電視台的傑出人士訪問;讓智叔把心一橫,部署脅持人質、引爆電視台,以此要求政府和社會正視問題。
以傳媒角度反思自我
電影以傳媒的角度,去看這些社會上的不公義,也帶出反思--面對事不關己的「缺口」,是應該加以exploit,還是嘗試去修補?而作為讀者的我們,又擔當著怎樣的角色?
電影藉著名相片《The vulture and the little girl(飢餓的蘇丹)》,讓我們反思自身立場與價值觀--
因為不是相中那個飢餓的孩子,所以我們毋須關心她的死活?甚至我們可以成為禿鷹,伺機把無力反抗的人吃掉?又還是我們其實可以做些什麼,去改變現狀,不要讓社會淪為只有「吃或被吃」的世界?
這亦正正是《導》片最出色之處,電影以非常貼地的角度,道出了我們普羅大眾的感受--面對香港近年越來越多的不公義,我們可以怎樣?因為無力改變,所以就把不公義看成常態,甚至參與其中?還是我們起碼要認清是與非,再在能力內撥亂反正?
步出戲院後的路
電影最終走正義路線,亦以「邪不能勝正」作結,略嫌理想得欠缺真實感(估計也因為有內地贊助商,而令劇情出現奇怪枝節)。但始終,還是讓人看得很感動。
縱使你我都知道,走出戲院後,世界其實沒有變得更好;但電影帶給我們的那份希望,或許能為心靈疲憊的香港人打打氣、加加油。
然後,我們會抬頭看著前路,繼續走下去。